大問題的面前,也就意味著大機遇在向我們招手,那就是養老產業的風口正在形成,其所釋放的機會將遠超母嬰市場。尤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這不失為創業者可借力起飛的一大支點。
中國老齡化形勢分析
首先,借用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就我國的老齡化程度,向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
1980年
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總量為4980.6萬人,占全部人口比重為5.1%,低于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相當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
2000年
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總人口10.2%;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8811萬,占總人口6.96%。按照國際標準(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達總人口7%,標志著該區域進入老齡化社會),中國正式“跑步”進入老齡化社會。
2012年
我國老年人口總量為1.17億人,占全部人口比重為8.7%,高于世界0.9個百分點,老年人口總量超過美國、日本和俄羅斯三個國家之和的近30%。
14年底
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1.38億人,占總人口的10.1%。預計到2020年,65歲以上的人口比重將達到12%左右,2050年將達到25%左右。在我國老年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老齡化速度也有所加快。根據世界銀行統計數據顯示,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長219.3萬人,而2002-2012年年均增長333.7萬人,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114.4萬人;從占比來看,1982-2002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年均增加0.12個百分點,而2002-2012年占比年均增長0.21個百分點,近十年年均增量較之前二十年多增0.09個百分點。龐大的老年人數據,以及隨之而來的疾病、失能、服務、照料、精神關愛等諸多困難和問題,對于“未富先老”的中國社會的養老事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而如何更好地解決老年人的健康與養老問題,也就成為當下社會乃至國家的重大課題。依托移動醫療,開辟成熟的智能居家養老模式或許將成為互聯網時代下,一個活脫脫的風口。而且,越是養老的難度系數高揚,所帶來的市場機遇與希望也就越大。
中國人的傳統養老觀
在中國歷時兩千多年封建社會里,“百善孝為先”的思潮源遠流長,一直流淌到了今天每一位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根深蒂固。基于此,當我們縱觀我國養老事業發展的過程時會發現:有多少兒女,當他們把父母送到養老院養老的時候,便被冠以了“不孝”的頭銜;又有多少父母,當他們走進福利院等養老機構的時候,便把自己加入了“被拋棄”的行列,由此造成的心理不悅和精神壓抑,甚至還影響到了身體健康。這也是更多人或被動或無奈地放棄養老院養老的重要原因。
根據有關調研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只有不到10%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而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比例高達90%。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養老服務延伸到居家老人,滿足他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成為市場的重要機會,也就是所謂的“風口”。
在探究如果抓住站在風口上的養老這頭豬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中國養老市場發展的幾個階段,或許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第一階段(初級階段):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傳統福利院養老
生活模式:老人長期離家居住于養老院。
離家遷居于養老院的模式之所以在當時難以得到有效普及,一方面跟中國人傳統的“敬老、養老”的“孝道”思維有關,另一方面則是受制于傳統福利院等養老機構所存在的資源不足,設施簡陋,服務能力不濟等諸多問題。
首先,從養老機構的數量來看,與目前超過2.1億的60歲以上的老年人數據相比,我國4萬多家養老機構,500多萬張床位的數量,幾乎只能為2%的老年人解決養老住房問題。
其次,如福利院之類的大部分養老機構設施簡陋。尤其在西部地區,擁擠的房間,老舊的床鋪便是老人的居所;曬太陽、看星星成了部分機構老人的主要娛樂方式。此外,健康監測、慢性疾病管理等儀器設施也都相對比較匱乏,讓居住其中的老年人難以得到身心的全面照顧。
再則,服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較差,健康醫療的維護更多的還是僅僅憑借護工的感覺和經驗,這也致使“養老院事件”頻發。
《耄耋老嫗病逝養老院》、《老太摸黑上廁所摔傷 養老院送醫存在延誤》、《腦梗阿婆行動多不便 護工扶抱不 當致受傷》、《老人在養老院洗澡燙傷導致死亡》等諸多標題頻現報端。
一邊,是傳統福利院機構的“風險事件”頻發,令人膽顫心驚;一邊是福利院等養老機構苦不堪言,百口莫辯。北京某養老院當了14年的院長坦言,幾乎所有的養老院院長都過著如履薄冰的日子;自己甚至還被告上法庭過。這也讓傳統福利院養老的發展舉步維艱。
第二階段(中級階段):居家社區養老
生活模式:住在家里,早去晚回。
當福利院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的時候,基于“敬老、養老”的優良傳統,以及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家庭觀念,讓更多的人選擇了家庭養老。而在此思潮的影響下,居家社區養老應運而生,這也是在21世紀上半葉,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巨大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
所謂“社區養老”,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里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白天享受社區養老機構的服務。這些社區里往往建有活動中心,配備運動健身器材,紙牌、麻將等娛樂消遣的項目設施,以及血脂血壓監測等醫療健康的監測設備。老人平時可以在這里休閑娛樂,互動交流,不僅能得到精神慰藉,還可以得到健康照顧。而對于高齡、失能老人,社區活動中心還可以配置社區保姆,對社區里行動不便的老人進行走訪和慰問,提供家政、供餐等服務。居家社區養老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滿足老人對家庭照顧的心理需求。但是對于有失能老人、高齡老人的家庭來說,卻在無形中增加了經濟和心理的壓力。原因很簡單,一個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顧,子女勢必需要分散很大的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使雇請保姆,一個保姆甚至幾個保姆照護一個老從,從經濟的角度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尤其是現在很多獨生子女結婚后,兩個人養4個老人的狀況愈加普遍。
第三階段(高級階段):智能居家養老
生活模式:家庭生活,享受沒有圍墻、沒有距離的娛樂、交流、互動空間。
居家社區養老方式,對于能自行走動的健康老人及家庭來說,的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對于失能、行動不是很方便的高齡老人來說,卻還是難以滿足健康、安全、快樂的生活需求,在提高老年人幸福指數方面也鮮有效果。而且,人一旦變老,就會形成一種回歸的心里,愈加渴望家庭人員的關懷和溫暖,否則就容易失落、惆悵和消極。但是,現實狀況卻總難以盡如人意。因為工作等原因,子女離鄉背井,遙遠的距離讓子女對父母的照顧,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父希望常常見到子女的母,更多也只能落得個望穿秋水。面對這樣的境況,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升級,智能穿戴設備的發展,智能居家智慧養老的概念應運而生,也就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打破傳統思維,使人們最大限度地實現各類傳感器和計算網絡的實時連接,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時間和地理環境的束縛,借助于各種智能穿戴設備和數據網絡互聯,在自己家中過上高質量高享受的生活。而且健康安全也更有保障,當老人走出房屋或摔倒時,系統中的智能手表設備等能立即通知醫護人員或親屬,使老年人能及時得到救助服務;當老年人因飲食不節制、生活不規律而帶來各種亞健康隱患時,系統服務中心能第一時間發出警報;還會提醒老人準時吃藥和平時生活中的各種健康事項?!爸悄芫蛹茵B老”還可以通過在老人身上安裝GPS全球定位系統,讓子女再也無須擔心老人外出后走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