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定位,探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速“四新”成果進村入戶,為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組織提供技術支撐。提升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科技助力,實施精準扶貧;為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三農”問題事關現代化的全局,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鄉村振興,產業是支撐,農村是關鍵,農民是主體。鄉村發展要靠農業支撐,產業發展要靠科技進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是當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巨大的支撐作用。
1 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定位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有了長足的進步,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農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農業也已經從量的增加轉向質的升華,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不斷深入。但地區間發展很不平衡,東西部地區差距還很大。新時期要著力從農村土地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3個方面,加快體制機制創新,激發農村要素活力,增添農業發展動能,激發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鄉村振興形成強大內生力量。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穩中向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閑旅游、文化體育等產業深度融合。
2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討
2.1 堅持走產業融合之路,增加農業綜合效益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和支撐。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產業。在穩定現有農業生產經營規模的同時,大力發展加工業,提高農業生產附加值。有條件的地方,可挖掘地方資源,適當發展休閑旅游業,以農業為基礎,以觀光休閑為目的,以服務為手段,以游客為目標,因地制宜,搶抓機遇,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2.2 堅持走項目帶動之路,提升經濟發展質態
項目是發展的驅動力。利用發展現代農業的項目,規范土地管理,千方百計增加土地供給、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強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延長產業鏈,使優勢特色農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逐年提高,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區的農業現代化步伐顯著加快。
2.3 堅持走精致宜居之路,打造美麗鄉村環境
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環境質量決定著群眾生活質量。著力開展好鄉村環境整治、綠化提升、特色創建等行動,推動鄉村面貌大改善、生態大提升。扎實推進農村環境“五位一體”長效管護工作,大力整治道路、水體、莊臺,全面管護。以產業理念實施鄉村綠化行動,推動莊臺、道路、河道綠化聯網成片。
2.4 堅持走“一村一品”之路,加快富民強村進程
富民強村是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行“一村一品”,積極探索符合村情實際的特色精品種植項目,以項目帶動村集體經濟加快增收。既要注意整體品牌形象的構建,形成集聚效應,也要注意單個項目和產品的品牌塑造,逐步開拓消費市場,加快富民強村進程。
2.5 堅持走標本兼治之路,促進鄉村文明和諧
打造治理有效、和諧文明的新農村是實現群眾安居樂業的重要前提。以增加群眾“隱性財富”為重點,以自治和法治為保障,以重塑鄉風文明為抓手,補足農村工作短板,全力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實現農村文明和諧、長治久安。
3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策略
3.1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針對鄉村經濟發展需求,各級政府應完善新興職業農民培育激勵政策,認真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重點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等三類職業農民。積極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家庭農場主培育、農村實用人才培訓、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半農半讀”農民中職學歷教育、涉農專業大中專學生創新創業培訓等分層次、分類別、分專題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形式,建立常態化的多元培育、規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
3.2 以培育科技示范戶、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引領,加速“四新”成果進村入戶
堅持產業興農,著力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好綠色高效特色農業。健全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構筑好各類風險防火墻,讓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在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要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充分發揮農民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主體作用;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優化結構、提升質量,大力發展高質量的現代農業,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3.3 成立專業合作社或涉農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協同發展
聯合農業、供銷、農業科研等系統單位,在縣市區組織規模種植大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協會。前者成員出資入股,形成利益共同體;后者乃行業協會組織,制訂行業行為規范。農業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撐,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合作社將按照規模化種植需求,面向社會采取詢價比價方式,組織農資集中采購,降低種植成本;組織農業企業對社員開展統防統治、機耕機收、烘干倉儲等農業社會化服務;根據合作社社員需求,購買或租賃農機設備,為社員提供服務;與金融機構聯合合作,為社員擴大生產及加工銷售提供金融服務;組織種田大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產品推廣。農業科研院所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一條龍技術服務,同時為專業合作社提供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等最新農業科技信息,承擔技術培訓、技術咨詢、答疑解難等工作。
3.4 發揮農業科研院所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引領作用
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科技興業,科技富民,科技扶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業科研院所具有自主研發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技術,擁有熟悉農業、農村、農民的廣大科技工作者,能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起到引領作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當好科技成果落地生根的“二傳手”,當好專家科技服務的“助攻手”,當好農技傳播提升農民素質的“主攻手”。
3.5 提升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
產業興,則農民富,提高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最終目的。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建設已經成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推進“兩區”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協同發展,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采用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多種方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探索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要堅持劃建并舉,進一步加大“兩區”范圍內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深入開展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加快優良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普及應用,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質量。要加快“兩區”農業結構調整,著力培育壯大特色農業產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加工產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優勢,探索性的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
3.6 科技助力,實施精準扶貧
堅持“產業扶貧、科技扶貧”兩條腿走路,全力推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將扶貧“輸血”與“造血”相結合,變“漫灌”為“滴灌”,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把黨和政府的關懷和科學技術送到每個貧困戶家中,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加快了脫貧致富步伐。以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為抓手,通過項目資金投入、人才資源集聚和科技成果轉化,推動貧困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美。
鄉村振興,農民富裕,全面實現小康,是我國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以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為使命,發揮產業引領、示范作用,提高生產力,擴大影響力,帶動產業提升,致富地方農民。因地制宜,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農業產業發展、鄉村振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