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跨入小康,但恐怕三十年都難富裕”,這是一些山區農民對脫貧后如何持續增收致富的擔憂。筆者在村委會工作了六年半,親身經歷了貧困群眾脫貧的過程,關于一些農民對如何在鄉村振興中發展致富的顧慮,也是感同身受。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國家重大決策部署,同樣需要各類基層人才投身其中。以下這“五類”人才,是助力鄉村振興的主要力量。
懂政策的駐村工作隊。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也陸續完成了選派和充實。但隊員來自不同的掛鉤單位部門,很多都是“三農”工作的“外行”,甚至一些隊員連“蒜苗”和“大蒜”是不是一個種作物都還傻傻分不清。要慎防以駐村的名義下基層“鍍金”和“打醬油”的現象,要做足崗前培訓和日常能力提升培訓,派駐善學善問敢闖敢拼的精兵強將,把上層政策充分帶給群眾、帶到鄉村、落實在鄉村。
干實事的回鄉創業者。裊裊炊煙、悠悠麥田,其實鄉村不缺資源,缺的是開發資源的人。要鼓勵和支持一批有文化、見識廣、有干勁、懂市場、愛鉆研、會經營的實干型人才回鄉創業,如畢業大學生、退役軍人、外出務工返鄉青年等,將家鄉的美景、美食、特產、鄉土文化等優勢資源發掘出來,通過開辦農家樂、加工作坊、鄉村旅游項目、農村電商的形式推銷出去。同時要為回鄉創業者提供相應的政策扶持,搭建干事創業的平臺。
有誠意的企業投資者。引進龍頭企業,整合流轉零散土地、訂單收購農產品,是農業轉型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發展模式。在一些山區農村,產業扶貧模式依然是補助到戶的小農經濟,傳統粗放的家庭種養殖模式增收太難。要積極引進有誠意的產業發展龍頭企業,為實現農業產業適度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提供后盾。要嚴防“皮包公司”只套項目補助和“斷尾公司”只炒作推銷種苗行為,要以“黨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鞏固產業基礎,同時為有誠意的投資者保駕護航,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投資環境。
會手藝能吃苦的新型農民。很多山區小農家庭,光憑耕種一畝三分地,幾乎不可能致富。而轉型發展或轉移就業,沒點手藝和怕吃苦,是很難的。因此,要真實篩選有條件的農民對象,針對性的進行分類勞動技能培訓,要杜絕“講幾節課、簽簽到、發點補助、發本證書”就完事的“大雜燴”式培訓,堅決糾正“應付指標任務、沖著誤工補助去”的歪風思想,不要動輒就要求“全覆蓋”,要本著盡量教會一個算一個、送出一批是一批的目標,切實培養出真正會動手能操作的新型農民,也為鄉鎮企業的振興培養技能勞動力。
有頭腦肯奉獻的村干部。村干部是農村發展和鄉村治理的“領頭羊”。今年上半年,新一屆村干部換屆工作全面完成,要警惕以下幾種制約村干部發揮作用的現象:一是完全行政化坐班辦公。村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承擔著領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職責。而很多地方,村委會實際扮演者鄉鎮的下級辦事機構角色,上級把對村委會的“指導”改成了“領導”。應該規范村干部職責定位,讓村干部把心思真正花在探索村民自治事業上,而不是應付各種會議、檢查考核和表格填報等;二是村干部“無權”帶頭創業致富。村干部其實也是農民中的一員,應該賦予村干部更多帶頭干事創業的政策許可,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應該興辦村企,發展壯大產業,只有村干部動手,群眾才敢跟著走;三是“還不如辭職出去打工”的念頭。由于新形勢下農村工作量增大,村干部實行“全職坐班”,工資待遇又不高,導致出現一些“臨陣脫逃”的現象。要強化培養村干部的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同時適當提高待遇保障,為其解決后顧之憂。
短短幾年,我國的脫貧攻堅就取得了歷史性勝利,但如何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則任重道遠。需要培養匯聚各類不同的人才,并把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干拿手的活,讓不同的人才發揮不同的作用,共同積極投身鄉村振興這一國之大策中。
作者:孟字韋 大理市鳳儀鎮黨委